Home >> 話題綜合 >> 個人免稅額與入息免稅額的區別:哪個更適合你?
個人免稅額與入息免稅額的區別:哪個更適合你?
納稅人對兩類免稅額的常見困惑有哪些
每到報稅季節,「個人免稅額是多少」、「個人入息免稅額如何計算」等問題總讓納稅人頭痛。這兩種免稅機制看似相似,實則在適用對象、計算方式上存在關鍵差異。本文將深入解析兩者區別,並透過實際案例告訴你:當收入達到幾多錢要交稅時,如何聰明運用免稅額節省稅務支出。
個人免稅額的定義與適用條件是什麼
所謂個人免稅額,是稅務局給予所有合資格納稅人的基本減免額度。以2023/24課稅年度為例,香港的個人免稅額為132,000港元。這意味著:
- 年收入低於此數額者無需交稅
- 超過部分才需按累進稅率計算
值得注意的是,此免稅額適用於所有收入來源,包括薪俸、物業租金等。但自僱人士需特別注意:若選擇以個人入息課稅方式申報,計算方式將完全不同。
個人入息免稅額的定義與適用條件是什麼
與基礎免稅額不同,個人入息免稅額專為自僱人士及業務經營者設計。其最大特點在於:
項目 | 個人免稅額 | 個人入息免稅額 |
---|---|---|
適用對象 | 所有納稅人 | 自僱/合夥業務人士 |
計算基準 | 固定金額 | 按實際盈利計算 |
舉例來說,一位自由工作者年收入50萬港元,扣除業務開支後淨利潤30萬港元。此時選擇個人入息課稅,可先扣除132,000元基本免稅額,再按剩餘168,000元計算稅款,相較直接繳交利得稅可能更划算。
關鍵問答 何時該選擇個人入息課稅
Q:收入達到幾多錢要交稅時,切換課稅方式更有利?
A:當你的業務淨利潤低於以下標準時值得考慮:
• 年收入50萬以下的小型自僱者
• 有大量可扣減業務支出的專業人士
• 同時領取薪金與自僱收入的斜槓族
兩者並存時如何最大化稅務優惠
對於同時有受僱收入與自僱收入的納稅人,個人免稅額與個人入息免稅額可疊加使用。最佳策略是:
- 先將受僱收入全數計入個人免稅額
- 剩餘免稅額度用於抵扣自僱收入
- 最後才按個人入息課稅計算
實例說明:陳先生年薪15萬,網店淨利10萬。他可先全額使用132,000元免稅額抵扣薪金,剩餘18,000元薪金與10萬自僱收入合併計算,最終應課稅收入僅118,000元,較分開計算節省約2,000元稅款。
不同職業類型下的最佳免稅策略是什麼
職業性質直接影響免稅額的運用效益:
全職受僱人士
重點關注個人免稅額是多少:
• 基本132,000元免稅額
• 符合條件可追加子女、父母等免稅額
• 強積金供款可額外扣減
自由工作者
需比較個人入息免稅額與利得稅差異:
• 年收入低於50萬優先考慮個人入息課稅
• 保留完整業務支出憑證
• 善用家居辦公室等混合支出抵扣
斜槓族(受僱+自僱)
關鍵在精算幾多錢要交稅的臨界點:
• 將免稅額優先抵扣高稅率收入
• 自僱部分支出需嚴格區分公私用途
• 考慮分拆業務至家人名下分散收入
稅務專家對免稅額選擇的實用建議有哪些
資深稅務規劃師黃小姐分享三個黃金法則:
- 「先免後扣」原則:先全額使用個人免稅額,再考慮其他抵扣項目
- 「5%檢視規則」:當兩種課稅方式稅差超過5%時,應重新評估選擇
- 「三年度比較法」:至少比較最近三年數據,避免單一年度誤判
她特別提醒:「許多自僱者誤以為個人入息免稅額一定更划算,實際上當業務盈利超過80萬時,傳統利得稅率15%可能反而更有利。」
如何制定個性化免稅方案
要精準判斷幾多錢要交稅,不妨跟著以下步驟操作:
- 列出所有收入來源與金額
- 計算可扣減的業務支出
- 試算兩種課稅方式的應繳稅額
- 考慮未來三年收入成長預期
- 諮詢專業會計師確認細節
稅務規劃不是一次性的工作。隨著收入結構變化,每年都該重新檢視免稅額運用策略。現在就行動起來,登入稅務局網站下載最新版的個人免稅額計算表,開始你的節稅計劃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