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>> 健康專欄 >> 肝臟超聲波新技術:彈性成像 (FibroScan) 的應用與優勢
肝臟超聲波新技術:彈性成像 (FibroScan) 的應用與優勢
傳統超聲波的局限性與肝臟彈性成像的興起
傳統肝膽超聲波檢查在臨床應用已有數十年歷史,主要透過聲波反射成像觀察肝臟結構,能有效檢測肝臟腫瘤、囊腫或膽結石等明顯病變。然而,這種技術存在一個關鍵限制:無法定量評估肝臟實質的硬度變化。根據香港肝臟研究基金會2022年報告,約35%慢性肝炎患者因傳統超聲波無法早期發現纖維化而延誤治療。
為突破此限制,法國學者於2003年開發出全球首台肝臟彈性成像儀(FibroScan),其核心技術是「瞬時彈性成像」(Transient Elastography)。這項創新通過在皮膚表面施加低頻振動波(50Hz),同時用超聲波檢查肝臟組織的剪切波傳播速度——速度越快代表肝臟硬度越高。臨床數據顯示,該技術對F2級以上肝纖維化的診斷準確率達85-90%,遠高於傳統超聲波的40-50%。
技術原理的科學突破
- 採用M型超聲波探頭,同時發射振動波與接收回波
- 測量剪切波速度範圍:1.5-4.5m/s,對應3-75kPa肝臟硬度值
- 檢測深度達25-65mm,涵蓋肝右葉主要實質區域
無創肝纖維化評估的革命性工具
FibroScan的檢查過程展現顯著優勢:患者僅需平躺露出右肋區,醫師將探頭輕貼皮膚,10分鐘內即可完成檢測。香港瑪麗醫院2023年的臨床試驗顯示,相較傳統脂肪肝檢查需配合CT或MRI,FibroScan使檢查時間縮短80%,且完全無輻射風險。這對需長期監測的慢性肝病患者尤其重要。
該設備的核心參數「肝臟硬度測量值」(LSM)以千帕(kPa)為單位,正常肝臟約2-7kPa。當數值超過8kPa時,提示可能存在顯著纖維化(F2期);若達12.5kPa以上則高度懷疑肝硬化(F4期)。值得注意的是,檢測結果會自動生成IQR/Med(四分位間距/中位數比值)作為質量控制指標,當此值>30%時建議重新檢測。
肝纖維化分期 | 硬度值範圍(kPa) | 組織學特徵 |
---|---|---|
F0 | <7.0 | 無纖維化 |
F1 | 7.0-8.5 | 輕度纖維化 |
F2 | 8.5-10.0 | 顯著纖維化 |
F3 | 10.0-12.5 | 嚴重纖維化 |
F4 | ≥12.5 | 肝硬化 |
從肝炎到脂肪肝的全方位應用
在香港這個B型肝炎高發地區(約8%帶原率),FibroScan已成為監測病毒性肝炎進展的首選工具。香港大學內科學系研究指出,定期接受FibroScan檢查的B肝患者,肝硬化確診時間平均提早2.3年。對於日益普遍的脂肪肝檢查需求,新型號FibroScan還整合CAP(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)技術,能同步評估肝脂肪變程度(dB/m),其對中度以上脂肪肝的檢出敏感度達92%。
四大臨床應用場景
- 慢性肝炎管理:每6-12個月追蹤纖維化進展
-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(NAFLD):同時評估脂肪含量與纖維化
- 治療效果監測:抗病毒治療後硬度值下降>20%視為有效
- 門脈高壓風險預測:硬度值>20kPa提示高出血風險
與肝穿刺的戰略互補關係
雖然肝穿刺活檢被視為肝病診斷「金標準」,但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數據顯示,約65%患者因恐懼併發症(0.3%嚴重出血風險)拒絕檢查。FibroScan在此展現獨特價值:其陰性預測值達95%,意味著當檢測結果正常時,幾乎可排除嚴重纖維化,避免不必要穿刺。但對於檢測結果處於「灰區」(如9-11kPa)或合併多種肝病的複雜案例,仍建議結合穿刺進行組織學確認。
技術限制與應對策略
臨床操作中需注意,BMI>30的肥胖患者可能因皮下脂肪衰減信號,導致檢測失敗率增加至15-20%。對此,新一代XL探頭將檢測深度增加至35-75mm,使肥胖人群檢測成功率提升至85%。此外,重度腹水(>3cm)會阻礙剪切波傳播,此時可考慮改用ARFI或SWE等替代彈性成像技術。
現階段主要局限性
- 無法區分炎症活動度與纖維化(需結合ALT檢測)
- 對早期纖維化(F0-F1)敏感度僅70-75%
- 右心衰竭患者可能出現假性硬度升高
改變肝病診療模式的里程碑
FibroScan的普及正重塑香港肝病防治體系。根據醫管局統計,自2018年引進該技術後,早期肝硬化診斷率提升47%,同時減少38%的無效肝穿刺。對於超聲波檢查肝臟的傳統認知而言,彈性成像技術不僅補充了功能評估維度,更開創了「無創肝臟病理學」新領域。未來結合人工智能自動分析,可望進一步提高檢測精準度,實現真正的個體化肝病管理。